谢富治反对李德生出任总政主任,主席怒道:他不合适,你就合适?
说到李德生的晋升,有人觉得这就是天降大运,也有人冷嘲热讽,认为他不过是赶上了好时机。1969年夏天,安徽省委正在开会,气氛紧张。门“砰”地一响,李德生的秘书塞进一句:“总理来电话!”现场瞬间鸦雀无声。李德生赶紧去接,电话那头传来周总理的命令:马上到北京报到,中央有大用。很多人都以为李德生会欣喜若狂,毕竟天上掉馅饼,比中彩票还稀罕。可他却老老实实地反问:我长期在部队,中央真放心吗?简直像一块大石头丢进水塘,大家脸上的表情五味杂陈——有人羡慕,有人不服,还有人等着看热闹。这种突然提拔,把很多“老资格”搁在了一边,不免让人猜测背后的玄机。难道中央看重的,只是战功和资历?还是另有考量?李德生能一下被钦点,总有人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事情还得从1967年的安徽“风暴”说起。那年安徽风声鹤唳,群众组织夺权闹得不可开交,就像老百姓抢着打麻将,谁都不服谁,台面一度快掀了。安徽地理位置敏感,既管长江口,又连着煤矿大省,真要出乱子,周边沪宁杭都难安生。眼看着各地“火烧连营”,毛主席直接发话,让12军火速进驻安徽,维稳定局。而12军的带头人,恰恰就是这个一口河南腔、作风憨厚的李德生。
一进安徽,他没玩高深理论,就是个实在人,说话直来直去。在芜湖,他带着士兵像“挑水工”一样,挨家挨户化解矛盾,11路婆婆嘴都给缝住了,一段时间内芜湖局势大变样。消息传到中央,毛主席亲自点名肯定:“芜湖整得好!”普通老百姓也觉得,这个军人不像一般当官的,没什么架子。可别人不这样看,不少人酸溜溜地议论:“他这套山里人办法,能有多大能耐?中央不是看重他的脑瓜子,不过是看个老实。”
就在全场以为风头已过时,反对声音却悄然发酵。中央内部,有人私下递条子,暗示李德生只是带兵打仗的料,不该管政治。尤其是老上级谢富治带头唱反调,当面嗤之以鼻,直言李德生“不适合做政治工作”。局面一度变得扑朔迷离。李德生本人其实更想低调,跑去请老领导帮忙“打圆场”,甚至请求毛主席和总理别再为难他。可上边回应很干脆:这是中央集体决定,谁也不能推。
原以为李德生还会被搁置一段,却没想到传统套路被打破。毛主席性子刚烈,听到谢富治说“李德生不合适”,直接反问:“那你合适吗?”一句话把屋里空气冻住了。谢富治瞬间吃了个“哑巴亏”,连狡辩都不敢。大家这才明白,毛主席早已私下对李德生有过详细调查,不单因为打仗,还看重他的群众口碑和实干风格。之前,李德生还在安徽、部队两边跑得脚打后脑勺,中央却已经给了他“钦点路线”。
随后,选举名单上赫然出现“李德生”三个大字,连他自己都愣了好一阵。许世友、陈锡联这些老兵,都只能拍拍他肩膀:“中央提名,自有道理。”这场风波把大家的思维彻底拉扯开,也让李德生一步踏进了高层核心。那些想走“人事路线”的、想安插自己亲信的,都发现算盘落空。从地方到中央,李德生连升三级,一时间风头无两,很多原本试图“操作”的人,只能目送他“鲤鱼跃龙门”。
表面上来看,李德生高升似乎一片光明。可阴影并未散去。九届一中全会后,他的任命拖了九个月才正式宣布,黄永胜等人明里暗里阻挠,总想让自家人分一杯羹。到了北京,李德生还要同时兼顾总政治部和北京军区——这就像让你在厨房切菜,一手炒锅,一手端盘子。谁都心知肚明,这样的“仗”可不是轻松活。
关键时刻,总有“内鬼”作梗。黄吴叶李邱等人,把本来顺明的组织手续压了4个月,眼看着李德生的职务被晾着不办,各方斗争像一盘棋死死卡住。一些军队干部私下猜测:“李德生能否坐稳?一旦上层风向变,他还能安然无恙?”反对声音没有减少,外部合作障碍重重,内部意见更是分歧明显。此时,不仅工作压力山大,个人前途也如履薄冰。
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有功劳和老实劲,就能平步青云。有人说李德生是中国军队的励志典范,可仔细一想,这路是不是太顺?他一介军人,连话都说不明白,中央却说看中他的实干和群众基础,结果啥大事都推给他——这不是讽刺吗?难道一个红军小兵,翻身就能自动搞定政坛的大风大浪?再说了,哪个地方没有一堆老领导,轮到他“兵贵神速”,真的全靠自身本事?打仗行,做群众工作也灵,可人事纷争、政治斗争难不难?难道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,只要踏实肯干、服从安排,中央就百分百信任你?李德生的背后,可是中央周密布局。就冲那“四人帮”明里暗里都想安插自己人的劲头,不是说谁肯吃苦谁就能当家。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说起来,李德生成功的秘诀,还真不是谁都学得来。
看到这里,有些人说“只要老实本分、做好本职,机会自然会找上门”。可也有人疑惑——那个年代里,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?是不是“听话服从上级”才是最大的本事?你觉得,李德生是因为个人能力、还是因为恰逢时局和领导赏识?如果换作今天,有没有可能再出现类似的“逆袭神话”?你怎么看?评论区见!
- 上一篇:倒车入库看这篇就够,看懂胜过练车3天
- 下一篇:没有了